(二○○七年八月八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上海市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和《闸北区区级预算审查监督办法》的规定,区审计局于2007年3月上旬至5月下旬,开展了2006年度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
一、基本情况
本次审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推进依法行政、维护群众利益、促进完善公共财政框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目标,贯彻“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方针,重点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突出综合财政预算管理的主线,以收入为核心,支出为重点,审计了区财政局具体组织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及部分一级预算单位部门综合预算编制、执行情况;二是适应财政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结合对二、三级预算单位的延伸审计,调查了非税收入收缴分离、政府集中采购、集中支付等改革措施落实情况;三是致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对社会救助经费、文明城区创建经费、国有资产收益归集资金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和区域经济发展后劲的专项资金以及铁路上海站地区架空线入地、社区“三中心”建设等关系民生的重点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及效益情况开展了审计。此外审计中还对上年度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
二、审计结果
2006年,财税部门根据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的财政预算,积极组织收入、科学安排支出,圆满完成了当年财政收支任务。经审计,全年区财力合计391762万元,同期区财政支出391700万元,比上年增支41010万元,增长11.69%,为区人大通过的预算支出371800万元的105.35%。当年预算结余62万元,预算收支基本平衡,预算执行情况较好。
审计结果表明,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紧紧围绕打造上海现代交通商务区、建设与上海中心城区地位相适应的新闸北这一奋斗目标,和衷共济、攻坚克难、抢抓机遇、奋发进取,不断提升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切实保障了财政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奠定基础。
财政支出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了对公共、民生领域的保障力度,在全面保证各类预算计划及社会事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增量资金重点用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增加了对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旧区改造及文明城区创建方面的投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支出结构,有力促进了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
政府围绕增强财政运行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目标,从完善机制、规范运行、健全制度入手,不断探索和推进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一是积极开展非税收入收缴分离改革试点,规范收入收缴程序,完善票据管理体系;二是稳步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按照“公开透明、符合区情、便于操作”的指导原则,顺利实现了新旧预算科目体系的转换衔接;三是理顺政府采购管理架构,在采管分离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职责、优化服务,提高政府采购的质量和效率;四是完善审计监督方式,颁布实施《闸北区区属单位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开展审计业务暂行办法》,整合社会审计资源,加强外部监督力度;五是启动“金财工程”、“金审工程”建设,加快打造信息化管理和监督的平台,努力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监管,促进政府监管水平的提高。
从延伸审计情况看,区属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依法行政的各项部署,坚持依法理财,完善规章制度,增强自我约束,进一步提高了预算和财务管理水平。在人大、政府的重视与督促下,有关单位对上年度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地整改,累计补缴税收334.63万元,补缴财政预算外专户资金4277.39万元,整改效果比较明显。但审计中也发现了财政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加以纠正和改进。
三、审计发现的问题
㈠预算执行管理方面
1、本级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2006年度,随着“税收属地征管,地方税收分享”的新财税体制贯彻落实,市对区转移支付和其他财力分配较上年有了25.85%的增长,占区财力的比重也由上年的4.83%增加到了5.44%,其影响已日益重要。为此,本次审计中对部分市对区转移支付资金的拨付、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了抽查。抽查结果表明,相关转移支付资金基本做到了专款专用、使用较为规范,但审计注意到,因上级机关下拨资金较晚、区内主管部门未及确定项目以及项目用款进度等原因,截止到2006年底,有1222万元转移支付资金暂存区财政专户,未能及时下拨;此外,有关主管部门在年初编制部门预算时未将一些可预计的市对区转移支付资金考虑在内,影响了预算编制的完整性;转移支付资金的预算管理还有待改进。
2、部门综合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006年度,全区共有64家部门(单位)向区财政局编报了年度部门预算,编制范围和规模较上年有所扩大。经对区民政、劳动、建设、市容、教育、文化等8部门及其下属24家单位抽查发现,部门预算编制合规、审核完备,基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要求,总体执行情况较好,但审计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个别二、三级事业单位未编制预算,不利于财政监管和预算控制。二是部分预算编制预见性不强,导致无预算、超预算支出或有预算无支出的情况发生。三是部分预算未能完整反映收支规模。
㈡专项资金管理方面
1、公共建设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006年,我区继续加大公共建设投入,积极推进旧区改造,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区环境面貌获得明显改善。针对这一特点,本次审计抽查了铁路上海站地区架空线入地配套工程、共和新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工程以及区绿化管理署“绿化建设项目”资金、区市政工程管理署“重点养护整治”经费等公共建设资金使用、管理情况。总的看,建设资金使用基本合规,项目功效基本达到了预期水平,社会反响较好,但以下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一是工程发包和项目决算管理需要加强。二是建设资金利息管理模式有待改进。三是完工项目办理资产入帐手续不及时。四是结余资金未实行预算管理。
2、其他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关注民生,促进发展”的要求,本次审计还对社会救助经费、区文明城区创建专项经费、国有资产收益归集资金等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开展了延伸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有关部门管理资金的总体情况较好,在推动改革深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审计中也发现了一些管理的薄弱环节:一是部分主管部门财会力量薄弱,管理难以完全到位。二是个别专项资金存在挤占挪用现象。三是个别专项资金的安全需加以关注。
㈢其他财政收支方面
1、非税收入改革及“收支两条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006年,我区按照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积极推进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2006年10月到12月,共有19家试点行政事业单位的收费项目正式上线运行,累计发生443笔业务,入库金额为706.67万元(其中国库收入46.59万元,财政专户收入660.08万元),“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覆盖面还不够,改革措施尚待深化。此外,经对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收支两条线”管理情况延伸审计调查发现,一些不规范现象仍然存在:一是个别单位违规收费。二是存在应缴未缴财政专户情况。三是部分单位违反票据使用规定。
2、政府采购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区政府采购规模逐年稳步上升、采购效率和规范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2006年执行政府采购51664.18万元,较上年增加近6成,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的政府采购金额达到了3564.31万元,较上年增长11.95%。但延伸审计中发现,一些区属部门、单位在工程采购方面不够规范,有合同金额5085.96万元的工程项目未能执行政府采购制度。需要说明的是,经审计和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指出后,部分单位已积极整改,整改项目涉及合同金额达到4194.82万元。
四、加强和改进预算管理的意见
1、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刚性约束
要严格执行《预算法》,不断扩大预算管理的深度和广度,逐步消除“盲点”,实现对各级预算单位的全覆盖,要通过加强督促和指导,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提高预算编制的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和预见性;要科学测算收支规模,完整反映包括国有资产经营收益、行政性收费、罚没款项、市对区转移支付等在内的各项收入,并按事权与财权统一原则,科学制订支出标准,具体量化到单位和项目,杜绝由于预算过粗造成预算无法完成和扩大主管部门“自由裁量权”等问题;要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制衡机制,增强预算的约束力和执行的刚性,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2、健全监管机制,提高资金效益
要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按“决策、执行、监督分离”、“管资金与管项目分开”的原则,建立分工清晰、责任明确、相互制约的专项资金分配、使用、监督机制。资金使用部门要健全会计和内审机构、充实财会和内审力量,进一步加强日常管理、完善自我约束;使用财政性资金的项目应规范建设程序,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工程投招标、工程预决算和社会中介审价等项制度;财政、审计、监察部门要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手段,建立持续的后续跟踪监管机制,实现对专项资金分配、领拨、使用、核算等各环节实时监控,阻塞程序上、管理上的漏洞,保证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要积极探索建立财政资金授资风险预警和使用效益评价机制,制定资金投入产出考核评价办法,加强动态管理和跟踪问效,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3、深化制度改革,推进依法理财
要围绕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目标,继续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为契机,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扩大基本支出预算改革范围,稳步推进实施项目预算滚动管理;要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着重做好工程和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工作,逐步发挥政府采购政策的导向作用。要加大清理整顿检查力度,规范行政事业单位收费行为和票据使用,强化对财政收支活动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全面推进依法理财。要合理挖掘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非税收入潜力,进一步加大将非税收入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编制综合财政预算的工作力度。堵塞各种漏洞,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逐步实现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的统筹安排,提高财政调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