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新中国审计制度建立25周年,上海审计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许许多多值得讴歌的人和事,为总结研究上海审计精神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深入挖掘当代上海审计精神的时候,应进一步科学把握其精髓,不仅要出于对现实性的审视,予以精心提炼和总结,还要出于对前瞻性的考虑,进行科学展望和憧憬。我们认为,“以诚敬事,公正严明,务实求新,志存高远”是当代上海审计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把“立事、立德、立行、立志”有机结合的整体。它符合人本文化要求,与审计事业发展规律相协调;它反映审计本质内容,与审计特征相统一;它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与时代特色相呼应;它扎根现实,放眼未来,与上海城市精神相融合。本文着重对“以诚敬事”的上海审计精神加以论述。
一、科学把握“以诚敬事”审计精神的内涵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辛勤付出,这是事业发展的必然规律。而人有千差万别,体能和智能各异,在参与事业发展过程表现不尽相同,如何准确判断人的所作所为是否利于事业发展呢?中国儒家思想用一个“敬”字加以区分,如《论语》中谈到“事思敬”、“不敬,何以别乎?”等,其实“敬”正是对做任何事的基本要求,是每一个参与社会活动的人应遵守的基本准则,抛弃这一准则事业鲜有成功。但光有“敬事”还不够,想要推动一项事业不断前进,还要有内在的信念为动力,才能促使人长期不懈地努力付出。成就事业发展的人的信念有共性和个性之分,有高低不同之分,但不同的事业由其不同的信念支撑,更能自然而然同事业健康发展相协调。如医护人员的“仁”、士兵的“忠”等都符合自身事业发展,各显特色。作为审计人应养成或倡导哪种内在信念以成就审计事业?我们认为,“诚”是最合适审计人的。由“诚”才能“实”,可以对审计活动作客观反映,是评价的基础;由“诚”才能“信”,可以真正赢得广泛信任,提高审计公信力。最重要的是,“诚”是善性的窗口,能看到外界的光明,实行人性的善。“诚”作用于实践是坚守不渝,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此理;“诚”作用于事物是不偏不倚,高度体现辩证法的运动,正如《中庸》上所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可见“诚”作为审计人员内在信念是可以达到而应该做到的。人之诚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没有诚事业不能成功,就是成功也是暂时的。对于审计事业科学发展而言,“敬”是基础,“诚”是提升,“诚”与“敬”相互结合、相互转化,共同作用于审计事业,形成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于构建上海审计精神而言,“以诚敬事”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核心价值基础,是重要源泉。由“敬事”可以形成普遍规范,以此推动依法审计、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等精神的发展;由“诚”能尽人之性,能尽物之性,以此推动客观公正、开拓创新、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等精神发展。
二、 大力推进“以诚敬事”精神的践行和发展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一定要有一座桥梁,那就是切切实实的行动,一步一步的脚踏实地。应深刻地认识到,任何的价值观念只有落实到可操作性、可持续性的层面才有意义,弘扬“以诚敬事”的上海审计精神离不开践行和发展。
(一)“以诚敬事”是推动审计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上海审计事业从无到有,从开创步入现今科学发展,都无法离开“以诚敬事”的审计精神。“以诚敬事”作用于审计组织,要求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认真开展各项审计活动。当前审计工作面临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形势发展变化也对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上海各级审计机关大力推进审计队伍建设、审计法制化建设、审计信息化建设、审计理论建设和审计文化建设,夯实了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根基,各项审计活动取得丰硕成果,这就是“以诚敬事”精神的集中体现。“以诚敬事”作用于审计人员,要求其热爱审计事业,忠于职守,在审计监督活动中,时刻体现严谨细微、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无私奉献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我局原财政审计处副处长顾志群同志,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仍扎根审计一线,忘我工作,在累趴下的那一刻还不忘细心安排处室的各项任务,不忘把他多年来记录的审计业务研讨日记交给单位,直到病逝前他还向组织表达心愿:等身体一恢复,就回到审计岗位继续工作……。他把一颗诚挚的心彻底交给了审计事业!这就是审计人“以诚敬事”精神的美好体现,无愧于我们的榜样,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上海审计人正是以这种“以诚敬事”的精神,怀着对党和人民的一片至诚,怀着对审计事业的一片至诚,不丢弃手中的法律标尺,不丧失审计人的本心和本性,勤勉敬业,甘于奉献,默默地致力于上海审计事业的发展。
(二)“以诚敬事”是塑造文明审计形象的重要途径
实现文明审计是审计事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要求,是审计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提高的必然体现。从当前审计现状来看,大力弘扬“以诚敬事”的审计精神是推进文明审计的关键,是着力塑造文明审计形象的重要途径。在审计监督活动中,一方面,审计人员的“敬事”要体现自觉遵循法律法规,严格按审计准则实施审计,认真履行审计程序;还体现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要求审计人员制定计划科学周密,实施过程严谨细致,结论判断正确无误。不难看出,审计人员“敬事”所体现的特征符合文明审计的本质要求,为实现文明审计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诚”是反思与待人,是心与心的交换,它要求审计人员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用审计他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用理解自己的理念理解他人,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使平等待人、真诚待人得以实现。“诚”是去私,不偏不倚,客观公正,是实践的根基,它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问题的处理上,摆事实,讲道理,既坚持原则,又有理有节,充分展示审计人员文明审计的良好风尚,为实现文明审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以诚敬事”是提升审计功能的核心基础
审计的“诚”是辩证法的运动,从己到彼,又从彼转化到己,不断的产生相互作用。审计机关作为政府重要的经济监督职能部门,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领会党的精神,明确政府要求,主动服务大局,坚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领导关注,社会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层面发现和分析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政策、法律、制度的落实和完善,推进深化改革,加强宏观管理。坚持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审计信息公开,强化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和开放利用,把审计监督、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通过敬事不息,以诚履职,有效提升审计功能,发挥经济卫士和政府谋士的作用,取得政府充分信任和大力支持,真正实现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要把“以诚敬事”审计精神融入到审计事业的方方面面,并保持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推动上海审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三、以审计的“诚”推动社会的“诚”
诚者要回转往内向自身发现自己已有的善性,然后从实践来发展自身的诚。当今社会,“诚”的缺失依然很严重,通过审计不难发现诸如会计信息的失真、资金的骗取、专项的挪用,乃至在救灾捐赠款中出现假币等现象,给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危害,给人民群众的利益带来了巨大损失。时代在迫切呼唤诚信,人们在渴望“诚”的回归。尤其是近年来,审计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外界对审计工作寄予了很高期望,期望审计部门在加强监督、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有所作为,为此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切实发挥好“以诚敬事”的审计精神,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取“诚”于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加大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的力度,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以审计的“诚”作用于审计实践,自觉践行立审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排除权、情、利等因素的干扰,敢于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勇于提出审计意见,大胆揭露问题,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准确判断被审计对象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以审计的“诚”推动社会的“诚”,使审计在加强民主法治、规范财经秩序、推动深化改革、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在我们的身边,可以欣喜地看到有那些可爱可敬的审计人,对审计有着特殊的感情和执着的追求:审计既是他们工作的现实需求,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审计的兴衰浮沉牵动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审计已经融入进了他们的生命,再也无法分割开来。这就是大力弘扬“以诚敬事”审计精神的最终目标。
(本文获“上海审计精神”研讨活动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