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审计人员真是厉害,我算是栽了…”某区某材料公司财务部经理高某在区审计局审计人员的面前终于低下了“高傲”的头。区检察院根据区审计局依法移送的审计材料,对该公司财务部经理高某予以批捕,并以贪污57.24万元、挪用公款520余万元两罪向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经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判处高某有期徒刑十七年。
一位资深的老财务,一位曾呼风唤雨的财务部经理,将在监狱的铁窗中品味自己亲自酿造的苦果。挖出这一蛀虫,还要从头说起。
一、发现疑点
区审计局在参与全区会计法执法检查中,通过内控制度测试,发现区某材料公司管理不严,财务管理混乱,公司法人章、财务章控制权集于财务部经理高某一人之手,他拥有随时填进账单、开支票、背书转让支票等权力;银行本票申请单、支票本领用无人监管;财务核算处于失控状态等问题。与此同时,检查组又接连接到了2个匿名举报电话,反映高某利用公款炒股票,盈利颇丰,购买了私人轿车,自己还开了公司。
参检的审计人员在检查中发现几个疑点:(1)2000年1月,该材料公司收到一笔款项42万元,记账凭证的摘要栏注明是收到某证券公司的融资收入,而进账单上的付款单位显示为某投资公司,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内容不一致,高某的解释含糊其词;(2)2000年6月,材料公司又收到一笔款项30万元,记账凭证的摘要栏显示此笔款项为上述某投资公司划入,经检查组亲自去投资公司核实,投资公司并未划出过上述两笔款项;(3)鉴于材料公司有融资行为,发现以前年度中“其他应收款”账户共有1200万元资金进出,而其4年收益仅为24万元,收益率与当时市场情况严重不符。由于会计法执法检查工作即告结束,不可能再进一步查清问题,怎么办?事关重大,审计人员决定尽快向局领导汇报。
二、审计立项
夜幕降临了,区审计局会议室依旧灯火通明。局长神情严肃,听取了检查工作情况汇报,并向审计人员了解有关的细节。从局长的神情和发问中,审计人员已预感到一场审计攻坚战就要打响了。
时针指向晚11点。局长铿锵有力的话语,感召着在会的每位审计人员。“有损国有企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决不能轻易放过,有危国家资财安全、完整的隐患一定要查处!”接着,局长就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部署:(1)以原参加会计法执法检查的审计人员为班底,成立赴该公司审计的审计组;(2)为防止打草惊蛇,采用名为财务收支审计,实为财经法纪审计的方法;(3)进一步扩大审计范围,该追溯的追溯,该延伸的延伸;(4)审计组进点后,要密切关注高某的动态。同时,为防止其毁证灭迹,隐瞒违法犯罪事实,在审计通知书中规定,在审计期间,被审计单位不得调整财务账册,不得增设新的子公司。
审计通知书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该材料公司的总经理唯唯诺诺地说“到底出什么事了?”高某色厉内荏地说“我用1200万元资金做国债回购,取得222万元收益,不是增加了国有资产吗?查?有什么好查的!我没问题!”公司的员工众说纷纭…
此时,材料公司面临着被兼并的现状。紧张的、排斥的氛围笼罩在审计人员的心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可从何处入手呢?
三、困难重重
带着“公款抄股的资金流向何处?自己开公司、购车的资金又从哪里来?”等问题,审计组进点了。根据会计法执法检查时已发现的疑点,审计人员翻阅了大量的有关会计凭证,将带有疑问需核实的凭证都折出一个角,然而第二天来上班时这些“角”都恢复原状了,一连三天都这样。显然有人动过手脚!是谁那么关注这些事?审计组的同志不动声色。
“这张记载融资收入42万元凭证被撕下过,一定刚粘上不久,看,上面的胶水都还没干。”一句话引起了审计组的高度重视,这不就是当初那张有2个划款单位(某证券公司和某投资公司)的凭证吗?记账凭证的摘要栏上注明的是收到某证券公司的融资收入,而银行进账单上的付款单位显示却为某投资公司,证实这笔款项的真正划出单位是至关重要的。
在走访了某投资公司后,审计组已经核实该公司没有划出过42万元。那么是否有可能是从某证券公司划出的,但这只是猜测。突然,在凭证后面所附的银行本票的一角有一串数字引起了审计组的注意——055047,这串数字代表了什么?几经商议,认为这串数字很有可能是划款单位银行账号的后几位数字或是付款银行的代号。于是,审计组想找高某了解一下,出乎意料的是他和审计组玩起了失踪游戏,而财务部的其他人员对有关事项和他的去向是一问三不知。审计人员转而前往开户银行和某证券公司核实,由于受审计权限的限制和金融系统的保密制度规定,一句“恕不接待”使得审计部门无法直接从银行和证券公司取证。怎么办?不能让这个线索就这么轻易地滑过。
区审计局立即协调区公安分局经侦支队,请他们配合共同对有关事项进行调查,从银行取得了划42万元到该材料公司的单位名称——某证券公司。审计组又到证券公司核实该资金形成的来龙去脉。“对不起,那笔资金的情况我们一概不知,我公司已经三易法人代表,这是第一个法人代表任职时发生的问题,别说我们没有资料可以提供,就说你们也没有权限调阅。”某证券公司经理的回答让审计组和经侦支队的同志束手无策。连经侦支队都没法介入,这可难了。
四、剥茧抽丝
要查清问题,这道坎一定要越!“看来只有请区检察院反贪局介入。”可是要让区检察院协助得有足够的理由。于是,区审计局连夜将事情的原委尽诉区检察院反贪局,详细分析情况,当即区检察院反贪局允诺一定尽力帮助审计查清问题。
有了司法协助,审计组再度走进某证券公司,这次他们客气许多,不仅拿来了材料公司做债券回购的第一手交割资料,还主动提供了本公司第一个法人代表现在住址:虹桥某别墅。
事不宜迟,一行人立即驱车前往虹桥取证。那幢房子的主人是某集团公司,其董事长把审计人员带到了位于郊外的一间库房里。
“这里存放着历年来的资料,我想一天够你们查的。”一天!只有一天!望着满屋子的凭证、账册,审计人员赶紧翻阅,寻找债券回购的原始资料。
九月的上海,太阳还是火辣辣的。在这么一间密不透风、白天还要掌灯、不知名的飞虫乱串的库房里,为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在摇曳的灯光下,审计人员全然不顾浑身上下被虫叮咬,汗流浃背,为翻查所需资料在库房里爬高爬低。在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找到原始凭证!
“找到了!找到了!”大家像小孩子一样欢呼雀跃。
这些资料上清楚地记录着材料公司在某证券公司(即某集团公司原先投资的证券公司)的股票交易记录的每一笔资金情况:材料公司财务部经理高某自1997年4月至2000年9月先后分四次把1200万元汇入证券公司进行融资,证券公司在1997年12月至1999年6月共分16笔归还1200万元本金和222万元利息,均以现金或支票的方式支付,均由高某亲自签收,这些都与材料公司账上的数据对上了。出乎意料的收获是发现了高某将其中520余万元汇入了某贸易公司的账户(以高某妻子的名义在证券公司炒股),同时分13笔支付了相关服务费279.24万元,其中有57.24万元未汇入材料公司,却转入了贸易公司。为防止高某拒不认账,又调取了他及其家属的身份证号码。
而此时的高某早就坐不住了,一方面,他多次向材料公司总经理施压,要求添加新的子公司(某贸易公司);另一方面,频频通过他的网络关系,力邀审计组的人员吃饭、娱乐。遭拒后,几次坐在审计组办公室里,与审计人员谈心,套近乎,打探虚实。这些不寻常的举动,更增添审计人员进一步查证的决心。
“继续查!你们看着,高某的狐狸尾巴快露出来了。”局长的话,给了审计组莫大的支持。
由于贸易公司的大名频繁出现在材料公司的往来账上,从虹桥带回的资料中也明确显示高某曾把57.24万元汇入贸易公司,审计组认为贸易公司是弄清整个事件的关键,由此确定下一步审核的重点是贸易公司。
为了不惊扰高某,审计组从外围着手,对贸易公司的情况作进一步的了解和核实。从工商局的电脑上查得:该贸易公司成立于1996年6月,注册资本50万元,是某公司和高某共同出资成立的有限公司,其开业申请及登记注册手续经2个股东委托,均由高某一手操办。
这个情况让审计人员眼睛一亮。于是,审计人员马不停蹄地前往贸易公司调阅账册,将其所有银行的对账单复印下来,同时在材料公司账上摘抄了400个与之有往来的银行账号(不重复),一一核对。为避免有遗漏,审计组兵分两路,一路负责梳理往来关系,采用排除法筛选重要、大笔资金往来频繁的账号;另一路在反贪局的陪同下赴开户银行了解情况。
一连两天毫无发现,审计组仍然耐心地寻找突破口。忽然,一串熟悉的数字跳入眼帘——“055407”,这不是那个一直缠绕在心头解不开的结、与42万元有密切联系的数字吗?有戏了!审计人员匆匆赶往开户银行寻求答案,很快查得“055407”是贸易公司在建行某支行开户的银行账号。
该公司的经理见事态严重,深夜找到审计人员,慌慌张张地讲出原委:“这笔42万元是高某以支票的形式直接从材料公司开出的,据说资金是从证券公司来的。这都是高某一手操办的,我只是挂挂名而已。”审计人员不敢懈怠,又到证券公司取证,终于弄清这笔资金是证券公司开给材料公司,支票交给高某,而他未经材料公司同意直接背书给贸易公司,至此解开了“42万元”资金来龙去脉之迹谜。与此同时,审计人员在一次与财务人员闲聊时得知高某的妻子是贸易公司出纳,由此证明了高某与贸易公司的关系非同一般。
五、水落石出
沉石终有一天会浮出水面。
审计组决定对贸易公司进行深入审计。此时,威吓电话接踵而来,但审计人员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在区检察院的协助下,彻底查清了贸易公司与材料公司和证券公司的资金往来关系:汇入贸易公司的融资服务费57.24万元,是作为高某与证券公司私下约定的服务费,为了不留痕迹,该服务费由证券公司汇入贸易公司,再由贸易公司转手支付给高某;另外汇入贸易公司的520余万元,最终也划入了其妻子在另一家证券公司开设的私人股东账户内。
拨云见日。某材料公司财务部经理高某贪污、挪用公款的基本事实已经查清,区审计局决定移交区检察院立案进一步侦查。
六、案例点评
本案例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一是通过内控制度测试,显示财务管理上的混乱,用审计人员的职业敏感和职业判断发现疑点;二是紧紧抓住线索,用剥茧抽丝的办法,克服重重阻挠和困难,多角度寻找突破口;三是借助外力,延展审计范围,深入审计无法涉及的领域,攻克难关,取得最终的胜利。